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罗凯燕 通讯员 侯雅文 马骊
从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到举世瞩目的“创新之都”,深圳外贸发展成效卓著,不仅进出口规模稳步攀升、出口长期领跑内地城市,更成功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外贸格局,成为推动全国外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而这一路,深圳海关始终以持续深化改革创新为抓手,不断迭代通关模式、升级监管体系,为深圳联通世界架起“黄金纽带”。
2025年5月14日,关员对 大湾区首次跨关区保税LNG加注实施现场监管。(通讯员 李砚伟 摄)
从“区域窗口”到“全球枢纽”
口岸的通关水平,是衡量开放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上个世纪80年代的深圳,罗湖、文锦渡口岸的设施简陋,旅客攥着手写的申报单排队,一排就是好几个小时。现场全靠人查验,关员忙得制服都能拧出水来。
1986年,深圳海关率先开展“红绿通道”模式,让旅检监管跟国际接轨;2003年,皇岗口岸的旅检改成24小时通关——成了全国独一份客、货运都能24小时过的公路口岸,夜里要过关的人、要运货的车,再也不用等天亮了;2007年深圳湾口岸实施“一地两检”,跨境往来更方便;2019年广深高铁西九龙站口岸开通,成为全国首个在香港实施“一地两检”的口岸。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开放对口岸枢纽能级的要求更高。深圳海关推进“海空港畅流计划”,开展关区物流一体化改革,通过“数据流、轨迹流、视频流”实现全程可视化监管;开展“空港智慧物流”改革助力深畅国际货站保障能力提升63%;开通航空货物“空侧直通”“国际中转”等新模式,让国际转运货物走得更灵活。
现在的深圳,已经建起“海、陆、空、铁、邮”全方位开放的口岸体系,成了名副其实的“全球大枢纽”。深圳港的国际班轮航线能到达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居大湾区首位;宝安机场的国际货运能覆盖5大洲25个国家;中欧班列累计开行了859列;在贸易伙伴方面,1985年深圳贸易伙伴仅85个,2024年已经覆盖25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0年海关监管进出境运输工具20多万辆次,2024年超过1129万辆次。
从“区域窗口”到“全球枢纽”,深圳海关持续迭代通关模式、升级口岸枢纽能级、创新监管机制等为深圳和世界之间架起了一条“黄金纽带”。
从“摸石过河”到“治理标杆”
开放要往深了走,要靠制度创新。随着特区从“政策红利驱动”转向“制度创新引领”,深圳海关的监管理念也随之改变:2009年,深圳海关试点“出口分类通关改革”,大力推进“单证暂存”模式;2012年在全国率先推出无纸化通关试点——申报效率提升90%;2014年完成全国首票陆路口岸区域通关一体化进出口报关单,进一步优化监管资源调配。
当前,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背景下,深圳海关着眼“湾区所向”“深圳所需”,尽“海关所能”主动担当,以重大平台为支点推动规则衔接:落实前海18条支持措施,推出68项自贸试验区监管创新;琢磨科研设备跨境流动的监管办法,助力39亿元的设备落地河套科创区;建立生物医药特殊物品联合监管机制,办事效率提高了70%;用好“保税+ERP”政策,帮助集成电路这些高新技术产品更方便地内销;在全国率先试点进口冰鲜水产品监管改革,推出“企业白名单+风险监测”模式,将冰鲜水产品通关时间压缩90%以上;大力培育AEO企业,截至目前,深圳AEO企业达477家。
如今,深圳市场主体突破400万户,深圳海关备案的外贸经营主体超过21万家,年均新增超万家。2024年深圳进出口值达4.49万亿元,首次突破4万亿元,进口、出口均创历史新高,出口更是连续32年位居内地城市第一。今年前7个月,深圳累计进出口2.58万亿元,仍居内地第一。
从“春天的故事”到“新时代的华章”,深圳经济特区的每一次跃升都呼唤着更高水平的开放。深圳海关始终紧跟深圳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开放的步伐,持续深化制度创新、优化监管服务、推进规则衔接,为深圳巩固提升营商环境优势、打造全球一流湾区核心引擎、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不断注入海关力量。
关员对大湾区首次跨关区保税LNG加注实施现场监管。(通讯员 李砚伟 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1953知识网 » 从“区域窗口”到“全球枢纽”,深圳海关不断深化改革为深圳与世界架起“黄金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