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公园法》(以下简称“国家公园法”)经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施行。
这是我国首部关于国家公园的专门立法,其颁布实施标志着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进入了法治化、规范化的新阶段,对于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什么是国家公园?自然资源部法规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国家公园法首次从法律层面明确了我国国家公园的概念:本法所称国家公园,是指由国务院批准设立,以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实现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定陆地和海洋区域。这一规定表明,我国的国家公园由国务院批准设立,保护的对象是具有国家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的范围为特定的陆地和海洋区域,保护的目的是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如何管理国家公园?国家公园法规定,国家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特性和内在规律,对国家公园实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在国家公园建设中,分区管控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负责人介绍,国家公园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必须综合考虑生态系统的价值、资源保护的难度、原著居民的环境依赖等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实现不同区域管理的高度协调。国家公园法明确了国家公园分区管控制度,规定:根据自然生态系统特性、功能定位和管理目标,国家公园划分为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国家公园区域内自然生态系统保存完整、代表性强、核心资源集中分布或者生态脆弱需要休养生息的区域划为核心保护区,核心保护区以外的区域为一般控制区。
国家公园怎么实现全民共享?上述负责人认为,国家公园可以为全民提供生态服务、自然教育、生态体验、游憩休闲以及科研教学等公共服务。国家公园的全民共享意味着每个人都有享受国家公园多元化价值的权利,也需要承担保护和发展国家公园的责任和义务。
国家公园法第四章对国家公园的全民共享作出多项制度安排,通过免票和优惠票价,规定鼓励面向公众设立国家公园免费开放日。对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军人、消防救援人员等特殊群体实行免票或者优惠票价。
(责编:孙红丽、高雷)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1953知识网 » 建设国家公园 推进全民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