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誉商家。在线操作

【民生调查局】反骗老,是一场“持久战”

记者调查发现,在离谱话术背后,其实已暗藏很多铺垫。

伪装的“情感陪伴”是第一步,客服每天发红包、早晚慰问,目的在于一边“摸底”老人的经济状况、身体状况,一边让老人放松警惕,并产生情感依赖。尽管推销人员的话术是“不强求购买”,但实际上长期不买会暗示:您领很多红包了,需要来看看我们产品,如果不买会被移除群聊。

同时,此类骗局还精准戳中了老年人的健康焦虑。例如,有主播会不断强调“少生病,就是给子女少添麻烦”,老人们会逐渐加深这样的观念,如果本身就有基础疾病,他们感受会更强烈。

在推销中,骗子还往往配合使用各种营销手段。有的在直播中反复强调稀缺性,例如:“需要九九八十一天才能炼成,最后一批货,现在不买就再也买不到了。”有的甚至会利用“情绪冲突”,例如:“国内已经卖完了,但我们会紧急把销往国外的药召回,怎么能卖给外国人呢?”还有的通过“反向营销”话术强化信任,例如,主播故意当着镜头“训斥”助理:“别给老人推贵的,先让他们把身体调好!”

私域直播的封闭性也让骗局更难被老人的子女察觉。例如,部分私域直播会设置动态密码,每天需由推销者告知密码才能进入。长此以往,老年人在社群和直播里感受到的陪伴和信任,会逐渐转化为对产品的盲从。

此外,记者在多次走访中发现,部分骗子在被曝光后,会用话术掩盖自己被处罚的事实。例如,有商家宣称被曝光处罚的门店是假冒其品牌,自己是正规连锁;另有公司故意模糊“效果”与“质量”之间的区别,用质量相关认证为自己的产品效果做背书。

如何帮老年人筑起反骗防线?

今年以来,市场监管总局已部署在全国开展老年人药品、保健品虚假宣传专项整治工作,打击药品、保健品市场“坑老”“骗老”行为,并先后发布《医疗广告监管工作指南》《医疗广告认定指南》,明确医疗广告与健康科普边界。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下,年轻人应如何针对坑老、骗老行为维权,并帮助老人走出坑老骗局?

北京市时代九和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孟健向记者表示,此类事件的取证关键是证明商家虚假宣传,能够证明老年人遭遇欺诈的证据形式通常包括录音录像、聊天记录、宣传单或产品介绍网页(含网址)等形式。

【民生调查局】反骗老,是一场“持久战”__【民生调查局】反骗老,是一场“持久战”

打着“公益课”旗号的“养生”课堂。 受访者供图。

在夏堇看来,来自政府相关部门的通报和权威媒体的曝光,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自己劝说老年人。“虽然我们自己有时候可能劝说不动,但老人们还是比较相信官方的权威报道。有时候转发给他们这些通报,他们会更愿意相信。”

记者关注到,部分社区也开展了一系列帮助老人提升数字素养与防骗意识活动,将科普和反诈宣传融入到游戏和日常交流中,有效帮助老人们增强风险防范观念。

遥远认为,彻底斩断老人与坑老骗术之间的联系,还需要真正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

“我们曾经和老人长谈过,他说自己去听课主要是因为太闲了。后来我们有采购一些东西,让他去摆摊,我也考虑过给他报一些书法课程。”她表示,希望社区能够针对老年人经常性举办文娱活动,丰富老年人的日常生活。

“我们平时要上班,下班还要照看孩子,确实很多时候无法照顾老人的情绪。”遥远表示,与老人的沟通并非一时的“劝说”,更需要细水长流的陪伴,才能让养生保健课堂的话术无缝可钻。(完)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1953知识网 » 【民生调查局】反骗老,是一场“持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