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誉商家。在线操作

“唯一供应商”神话破灭 捷强装备业绩持续下滑

中经记者 王登海 卢志坤 北京报道

_蒙迪欧销量持续下滑_德国品质神话破灭

在申请上市之时,天津捷强动力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捷强装备”,300875.SZ)曾底气十足地宣称,公司是新一代核化生洗消装备的液压动力系统“唯一供应商”,直言“目前行业内竞争程度较低”“暂不存在其他企业的竞争”“后来者较难进入供应体系”。

然而,上市后的捷强装备未能延续这份“独家优势”,业绩大幅下滑。自上市次年起,其核心产品液压动力系统的销售收入便一路下滑,2024年该业务收入更是出现6342.5万元的负收入。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今年上半年,捷强装备营收虽有1.44%的微弱增长至1.07亿元,归母净利润却亏损868.66万元,同比下降幅度高达798.61%,扣非归母净利润更是为-1263.09万元,同比下降130.90%。其中,曾作为核心业务的液压动力系统销售收入也仅为262万元,同比下降89.11%。

与业绩崩塌同步的是公司实际控制人之一的时任董事长兼总经理潘峰因涉嫌单位行贿罪被刑事拘留,上市公司亦被立案调查。

招股书里的“安全区”

捷强装备成立于2005年,并于2020年成功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

在申请上市之时,捷强装备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液压动力系统的销售收入。根据公司当时披露的招股书数据,2017年、2018年、2019年,公司液压动力系统的销售收入分别为6543.25万元、16868.07万元、19281.80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分别为97.20%、99.06%和79.01%。

在招股书中,捷强装备多次表示,在已定型的军品项目里,公司是液压动力系统“唯一供应商”。其原话为“发行人液压动力系统产品为新一代核化生洗消装备的核心配套件,相关装备主要客户为各军兵种。由于公司在目前已完成研发定型的新一代核化生洗消装备中,均是液压动力系统的唯一供应商,暂不存在其他企业的竞争”。

不仅如此,捷强装备还借助军品采购“定型后不轻易换供应商”的规则,进一步强化其“业务稳定性”的论证,招股书中写道:“公司目前为新一代核化生洗消装备的液压动力系统的唯一供应商。由于军品采购的特殊性,装备一旦定型列装部队后,为了保证军事作业体系的安全和完整,保持其战斗能力的持续和稳定,军方不会轻易更换其供应商,并在其后续的产品升级、技术改进和备件采购中与现有供应商保持稳定的合作关系。”

而在持续经营能力分析方面,招股书也指出:“公司在持续经营能力方面不存在重大不利变化。公司主要从事核化生防御装备核心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为军队及军用核化生防御总装企业提供液压动力系统等核化生防御装备核心系统产品以及相关专业的技术服务。公司目前为国内军方新一代核化生洗消车辆装备中液压动力系统的核心供应商。”

在分析竞争格局时,捷强装备再度突出“唯一供应商”这一身份,并指出“后来者较难进入供应体系”。

就连可能存在的价格风险,招股书也给出了“可控”的答案。“液压动力系统的价格适用于军方审价制度。军品价格审定后,除因国家政策性调价及军品所需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等因素外,军方一般不会主动调整价格。”

这番论述下来,一个“技术独家、客户稳定、价格可控、持续盈利”的优质业务形象跃然纸上。但这种局面未持续太久。

业绩下滑

带着招股书描绘的美好蓝图,2020年,捷强装备成功登陆资本市场。上市之初,捷强装备的液压动力系统业务也确实迎来了短暂的“高光时刻”。当年,该业务收入一举突破2.43亿元,占公司总营收的90.62%,成为拉动公司业绩增长的“头号功臣”,风光无限。

但是,从上市之后的第二年开始,捷强装备的液压动力系统业务发展轨迹,与招股书中“持续稳定增长”的承诺产生显著背离,收入规模逐年下滑,业务地位逐渐边缘化。

2021年,招股书中“军方不轻易换供应商”的预期首次与实际经营情况出现偏差。这一年,捷强装备液压动力系统收入骤降至6603.24万元,同比跌72.86%,占总营收比重也从90.62%滑落到33.32%。在年报中,捷强装备解释称“受社会经济环境和客户订购计划变化的影响”。

2022年,颓势没有任何逆转迹象,该业务收入进一步缩水至2700.62万元,同比下降59.09%,营收占比仅剩11.26%。

2023年,该业务收入继续降至1506.37万元,同比下降44.22%,占营收的比重为5.14%,曾经贡献超90%营收的“核心业务”,仅用三年时间便沦为公司的“边缘业务”。

2024年,捷强装备的液压动力系统收入直接出现6342.5万元的负收入,较2023年同比下降521.00%,占总营收的比重跌至-45.83%,业务经营面临实质性挑战。

今年上半年,捷强装备液压动力系统实现销售收入261.75万元,同比下降89.11%。公司在半年报中给出的解释是“主要系本期产品订单减少”。

曾宣称公司是新一代核化生洗消装备的液压动力系统“唯一供应商”,为何无法维持订单的稳定性?这一局面究竟源于上市前的过度包装,还是后续战略决策的失误,抑或是存在其他隐情?

行贿案“阴影”

2024年6月26日,捷强装备发布公告称,收到国家某监察委员会出具的《留置通知书》与《立案通知书》,公司实际控制人之一、时任董事长兼总经理潘峰因涉嫌职务犯罪被立案调查并实施留置。

资料显示,潘峰出生于1968年11月,涉足捷强装备前,曾任中国磁记录设备有限公司市场部副经理、中创软件工程有限公司总监等职。2002年,潘峰与妻子钟王军及自然人王辉共同出资设立捷强装备前身北京捷强,后带领公司于2020年在创业板上市,公司上市首年净利润突破1亿元。

在距潘峰被留置17天后的2024年7月13日,捷强装备召开董事会会议进行换届选举,潘峰缺席表决,其与钟王军之子、1995年出生的潘淇靖被提名为非独立董事候选人;随后在股东大会上,潘淇靖高票当选董事长兼总经理,完成“子承父职”的人事交接。外界普遍认为,此番安排既是为稳定股权结构,也暗示潘峰案情可能较为复杂。

然而,故事并未止步于“个人被查”,随着潘峰案件推进,上市公司自身亦被卷入。2025年6月9日,捷强装备再度披露公告称,公司收到国家某监察委员会《立案通知书》,对公司立案调查。这一次被查主体不再是潘峰个人,而是捷强装备本身,上市公司因涉嫌单位行贿犯罪被立案调查。

2025年6月25日晚间,捷强装备再次发布公告,称收到潘峰家属转交的检察机关《拘留通知书》,潘峰因涉嫌单位行贿罪被刑事拘留。自2024年6月被留置调查至2025年6月因行贿罪被刑拘,事件性质升级。

与此同时,公告称,检察机关对公司涉嫌单位行贿犯罪一案,已经收到监察委员会移送审查起诉的材料。

该事件的影响已延伸至企业经营层面。同样在6月25日的补充披露中,捷强装备承认2022年3月中标、金额高达1.58亿元的某型生物检验车项目因案件影响“尚未签署正式协议”,预计该项目无法实际承接,并对相关存货计提减值4382万元。

此外,从股权结构看,潘峰目前仍直接持有2536.95万股,占总股本25.41%,为第一大股东。这种股权结构下的“案而未决”状态,为公司未来的治理和战略决策增添了不确定性。

从原董事长潘峰个人被查,到上市公司自身因涉嫌单位行贿犯罪被立案调查,捷强装备的事件性质已发生根本性转变,持续发酵的风波正让这家军工企业在治理与合规层面遭遇严峻考验。

如今,随着潘峰因“单位行贿罪”被刑拘,也不免让人质疑,当年的“唯一供应商”身份,是否与“行贿”有关?业务的断崖式下滑,是否是涉案后的“连锁反应”?

对于上述疑问,记者9月9日、9月10日先后两次致函捷强装备,并且多次拨打公司公开电话,截至发稿,均未收到对方回复。

德国品质神话破灭_蒙迪欧销量持续下滑_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1953知识网 » “唯一供应商”神话破灭 捷强装备业绩持续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