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海洋经济呈现向新向好发展态势。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海洋生产总值2.5万亿元,同比增长5.7%。202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8%。
为推动海洋经济发展,沿海各省正积极布局。以广东为例,近年来,广东省出台《广东省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2021—2035年)》,实施《广东省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政策引导下,越来越多的企业进行了积极探索。“我们以建设粤东‘风火氢储’一体化综合能源大基地为抓手,粤东已核准项目计划投资超420亿元,推动’以港为基、向海图强’的多能互补、产业融合发展。”国家电投广东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港口能源双轮驱动 共筑产业生态
港口是陆海统筹的“支撑点”,能源是产业升级的“动力源”。
交通运输部等十部门此前发布的《关于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推动交通与能源基础设施规划衔接互动”“因地制宜推进港口航道清洁能源综合利用”。
揭阳港前詹通用码头。受访者供图
“我们以前詹通用码头为支点、前詹百万煤电项目为支撑,与惠来临港产业园协同发展,构建‘港口聚链、能源强链’的产业生态。”上述公司负责人说。
2025年,作为揭阳港首个公用深水码头,前詹通用码头正式对外开放,现7万吨级、3千吨级通用泊位和1个兼靠1万吨级杂货船的工作船泊位,年设计吞吐量达324.6万吨,总投资约24亿元。
“该码头融合海上风电母港功能,可提供大型风机设备组装、仓储、出运全链条服务,已吸引远景、明阳等11家海上风电头部企业入驻,带动惠来临港产业园区年产值达120亿元。”上述公司负责人介绍,“十五五”期间,将整合优势打造海上经济枢纽,建设南方区域绿色零碳码头。
与之联动的前詹百万煤电项目,采用“煤电+海风”打捆联营方式,建成后将形成“风火打捆、联合调度”运营模式,预计年发电量约90亿千瓦时,助力海上风电消纳及大湾区能源保供。
顺应规模化开发趋势 催生产业集群
当前,在《“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和《“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的推动下,海上风电进入基地化开发阶段。
据介绍,“十四五”期间,该公司以粤东、粤西两个海上风电基地为支点,在运海上风电累计装机180.8万千瓦,“在运+在建+储备”资源超440万千瓦,“十五五”期间计划新增投资超700亿元。
揭阳神泉二海上风电场。受访者供图
在揭阳,已初步建成粤东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装机突破90万千瓦,累计发出绿电79.36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19.06万吨;连续三年开展增殖放流5批次,投放鱼虾苗2.37亿尾,投资生态补偿资金超2800万元。
“为推动海上风电产业链协同发展,我们发挥‘链长’作用,以‘风电开发+产业订单’模式引入上下游企业,初步构建起集开发、科研、制造、总装、运维于一体的海上风电全产业链体系,以规模突破推动产业聚变。”上述公司负责人说。
发力科技创新 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
当前,围绕“海上风电+”多元应用,越来越多的企业推动科技创新与海洋综合利用,探索海洋经济发展新路径。
自然资源部等六部门此前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海洋能规模化利用的指导意见》提出,聚焦海洋能规模化利用,促进海洋能新技术、新模式发展,推动海洋能与各类海上生产活动融合发展,拓展海洋能应用场景,提高海洋能开发利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揭阳海洋牧场“龙宫号”。受访者供图
在海洋牧场方面,揭阳海洋牧场“龙宫号”项目采用桩基础重力式结构,依托慈航海风场建设超7万立方米养殖水体,配备5G智慧渔业管控系统与绿能供电综合能源系统,单个养殖周期章红鱼设计产能达715吨,形成“项目带动产业、产业反哺港口”的良性循环。
业内人士表示,海洋能是重要绿色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海洋能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要环节,要增加和推广海洋能实际应用项目,推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展望未来,我们将向深远海延伸,以漂浮式风电技术,挖掘海洋能源潜力;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依托海水制氢、海洋牧场优化产业生态;向区域协同延伸,强化港口与产业、能源的联动效应,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上述公司负责人说。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1953知识网 » 向海图强筑绿电根基 推动粤东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