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碳号分析各家企业资金状况,重点可以看货币资金/流动负债(现金比率)这个指标。这个指标可以衡量企业用最具流动性的 “货币资金” 偿还短期债务(流动负债)的能力,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 “底线”。通常认为现金比率在0.2-0.5之间较为合理。
牵头硅料收储的两大硅料龙头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都不高。特别是协鑫科技,在2025年中报时,比率只有0.2059。
一般来说,比率过低(如低于0.2),表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较弱,一旦流动负债到期,可能需要依赖变卖资产或借新债来偿还,存在较大财务风险。
有意思的是,资金紧张的协鑫科技正是此次硅料收储的主要发起人。据知情人士透露,为了促成该计划,今年四五月份,协鑫科技掌门人朱共山曾多次前往成都,与通威沟通此事。”协鑫科技的西南总部离通威的总部其实很近“,这位知情者透露。此外,协鑫科技同时在积极与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以及发改委、工信部等相关政府部门沟通,寻求支持。
协鑫科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完全是以一种担当精神,从硅料行业健康发展的角度提出收储计划的。颗粒硅是先进产能,我们本来就具备竞争优势,最不怕硅料行业洗牌。”
话虽如此,硅料产能收储这事还是给协鑫科技带来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商业价值。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参与这次硅料收购,协鑫科技已经提前开始筹备收储的资金了。
今年3季度,协鑫科技转让了领先的半导体联营公司鑫华半导体,回收资金14亿元——该项目为公司贡献了一次性利润6.4亿元。
9月16日,协鑫科技发布公告,宣布与无极资本(Infini Capital)达成战略融资协议,通过定向增发方式配售约47.36亿股,认购价为每股1.15港元,募集资金54.46亿港元(约合50亿元人民币)。
(5)据协鑫科技一位高管透露,公司融资50亿,但是只会拿出其中的一二十亿用于硅料产能收储,其他资金将主要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现在硅料的大哥是通威,二哥是协鑫。若是协鑫科技只拿出一二十亿用于收储,注入平台公司。如果按产能或市场份额来计算,其余几个股东(硅料收储企业)累计投资金额估计最多也就在一百多亿元。
仅靠企业的出资,距离五六百亿的收储资金总目标差距甚大。
那么,剩下的钱又从哪里来呢?当然就是向金融机构融资了。
(6)若是向金融机构融资,必然就会产生资金成本。只有硅料价格上涨,有利润了,平台公司的收益才有可能覆盖融资成本。
因此,协鑫科技多次向市场公开观点,硅料价格将会涨到每吨7万至8万元。
当然,很多人认为这个目标太过夸张。也有一家中小型硅料企业高管预计,硅料的价格至少要保持在6万元/吨以上,平台公司的模式才能成立。
总之,若是硅料收储平台公司运行成功,硅料价格必须继续上涨。因此,多晶硅期货就从ICU抬进了KTV。包括协鑫科技在内,收储企业将因此大大受益,今年第四季度单季甚至能实现扭亏。
03价格传导很困难:硅料已吃肉,组件尚未喝上汤
硅料产能收储计划,看起来很缜密。
相信龙头企业以及光伏行业协会一定做了大量的工作。甚至有对接光伏协会的业内人士说,光伏行业的骨干人员最近面容憔悴。赶碳号估计,这事千头万绪,费心劳神,肯定是操劳过度了。
在采访中赶碳号发现很多光伏企业、光伏企业的高管对此情绪不佳,有躺平的无助感。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对硅料的价格和走势已经审美疲劳、不怎么关注了。这里的首要原因是多数硅片企业都提前囤积了大量的硅料,没有采购的意愿。次要原因是现在已经是四季度了,为了维持一个不错的财报,各家企业都比较珍惜现金。
二是组件价格没有涨起来,对光伏行业反弹缺乏信心。
此处还是有必要再啰唆一下“限价”的问题。虽然光伏自律公约,要求企业不低于成本价销售。事实上“买十送一”、阴阳合同的现象一直存在,有增无减。这方面被吐槽较多的集中在光伏头部企业。
光伏头部企业国内渠道发达、完善,在订单的执行上有较大的价格调节空间。相反,小企业报出来的价格可能更贴近真实的成交价。
所以,有关方面若是抓低于成本价销售的典型,不能光盯着中标价看,还得细究“交易实质”,不能瞎举报,更不能刻意搞冤假错案。赶碳号这样说是有所指的。一位跨界企业诉苦,这一行水太深了,某头部企业”欺生“不说,还经常在背后捅刀,瞎举报,令人不胜其烦。
这些不能见光的套路,有关部门或不清楚,光伏行业协会的工作人员都是实战经验丰富的专家,肯定门儿清。希望下一步,光伏行业协会能够把所有的阴阳合同都揪出来,晒出来,让真正的违约行为无处遁形。
当然,组件价格涨不起来的根本原因不是大家不愿意遵守行业自律公约,而是供过于求。现在国内、国外的需求都太弱了。
赶碳号认为,不低于成本价销售,最应该管的甚至不是国内市场,而是国外市场。在国内,光伏组件低于成本销售,至少是补贴了国内光伏电站,”肉烂在锅里“;若是低于成本价销售卖到海外,那真是赔本还要挨骂,“补贴”了全世界。对此现象,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李俊峰评价:“没有一个行业像光伏行业这么笨!”
若是组件不涨,继续亏钱,那么硅料的价格和利润能维持住吗?总不能一直只让硅料吃肉,组件喝汤,电池、组件啃骨头吧?
现在还有一种说法:硅料收储成功后,硅片、电池、组件环节也有可能会尝试收储……
对此,你怎么看呢?
04硅料收储,5年内钙钛矿不能起势
现在的硅料产能收储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特别是让相当多的人看到了光伏产品涨价的希望。
然而光伏人对此方案的忧虑并没有完全消除。
光伏行业反内卷,通过硅料收产能储,甚至以后的硅料、电池、组件都收储的方式,能不能行得通,是否科学。
今年9月1日,在隆基绿能的中期业绩交流会上,董事长钟宝申表示:“目前光伏去产能的出清路径尚不清晰。从方向来讲,‘齐步走’降低开工率,只是希望能够维护市场供需平衡,避免过度‘内卷’,但这不符合产业进步的方向,也不符合整体市场竞争的逻辑。”
钟宝申认为,技术进步,鼓励先进,才能让落后产品和产能退出,这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也符合中央精神。
有效市场,有为政府。赶碳号比较赞同钟宝申的观点:齐步走,大锅饭,平均主义,肯定会影响到公平竞争。假如在三四年前,硅料行业就全国上下一盘棋,齐步走、一刀切的话,那么行业当中可能就不会出现颗粒硅了。
当然,现在的光伏行业遇到的问题史无前例,探索一些新的方式试法也在情理之中。然而,对于硅料收储的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有没有副作用,各方仍然有不少担心。
其一,担心“拥硅为王”重现。若是这样的话,以及硅片、电池、组件整个下游的日子就难过了。
这也是一部分硅片企业、一体化企业主张自己也出钱参与收储的重要原因。当然,他们最后被拒之门外了。
据说,会建立协调机制,从而杜绝这种现象发生。不过,在上一轮拥硅为王的时代,工信部约谈过硅料企业好几次,效果也不明显。最后还是因为硅料产能过剩,价格才一路暴跌,拖垮了整个行业。
另外,若如协鑫科技所言,硅料价格涨到每吨7万至8万元,那么硅料毛利率普遍达到50%。这足够其他各方艳羡的了。
其二,担心组件价格涨不动,没有得利,反面受到拖累。
硅料是整个光伏产业链条的牛鼻子。理论上,抓住了硅料,也就控制住了整个光伏产能。在硅料供需平衡的情况下,电池、组件的产能如何控制呢?
在供大于求的市场环境下,价格就很难涨起来。
将来电池与组件也是通过收储实现供需平衡,还是通过兼并收购、流血来实现产能出清吗?
对于一些企业来说,可能没有硅料收储这种外部干预,更具有竞争优势。
其三,其实最令人担忧的是硅料收储方案在未来的不确定性。硅料收储解决的是眼前的危机,还是光伏行业长远发展的根本问题。受影响最大的可能是被收购的硅料企业。
虽然协鑫科技已经精心准备,把收储资金都准备好了,但据说所有收储资金是分批注入平台公司的。
有一种说法是,每卖出一吨硅料,硅料企业就向平台公司打款5000元;另一种说法是,每卖出一吨硅料需向平台公司打款1万元。因此,被收购企业也不会立马拿到交割款。一位硅料企业高管透露,交易款要分期5年支付。
这就是说,至少未来5年,全国的硅料产能都是统一支配的。
那么问题来了:5年后就是2030年、2031年了。被收购企业能撑过5年吗?5年后,光伏行业又是什么样的格局呢?
协鑫科技较早布局了下一代光伏技术——钙钛矿。董事会主席朱共山多次公开表示,钙钛矿才是下一步光伏技术,2027年将全面实现叠层产能大爆发。
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在今年上海光伏展期间也曾说过:“光伏行业以效率为王,目前TOPCon、BC、异质结等技术路线之间的效率差距不足1个百分点,而钙钛矿技术能够把光电转换理论效率由现在的29%提升至45%,钙钛矿技术有望重塑行业技术壁垒,推动光伏产业回归健康发展轨道。”
若是在五年以内,钙钛矿技术就成熟了,大规模量产了,晶硅路线遇到重大挑战,那么被收企业还能如期拿到钱吗?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1953知识网 » 无利不起早!多晶硅产能收储,究竟富了谁?

1953知识网
信誉商家。在线操作